文教頻道
審美的終極是生活
定居中山的中國人文歷史研究學者馬書,十余載潛心研究古代建筑門窗槅扇美學,出版系統(tǒng)專著填補學界空白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7-31 來源:中山日報


   中國人文歷史研究學者馬書。


   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精美雅致。

在中國人文歷史研究學者馬書的書房里,掛著一扇四四方方的元代木窗。雖然時隔數(shù)百年,但窗體結(jié)構依然完整,裙板、腰串、槅心、窗額完好無缺。窗雕以菊花為造型,精細雅致,方圓周正,致廣大而盡精微。馬書久望于它,摸著下巴興奮道:“遙想當年,它還端立于中原大地的房屋上,陽光流轉(zhuǎn),一定在地上繡出金光菊影!”

馬書講話語速快、性子急,常年從事的卻都是“慢活”。過去,他潛心于古典人文家具設計,所創(chuàng)作的作品“坐觀”常年陳設于故宮博物院供重要外事活動專用。十多年前,他沉醉于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美學,歷時11年走遍泱泱華夏山川,全面記錄研究了中國古建門窗樣式及文化,所出版的皇皇巨著《開軒: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文化研究》系統(tǒng)專著,被學界譽為“彌補了中國古代建筑門窗史木作的空白”。

這位學者,一直定居在中山。

歷時11載,行程逾30萬里:“這是我的使命”

中國古建筑一貫以獨特的木構系統(tǒng)為主,民間有著“墻倒屋不塌”的俗語。馬書對中國古建筑著迷已久,他認為,最能體現(xiàn)民族文化的載體,除了文字,就是建筑?!敖ㄖ悄痰乃囆g?!瘪R書闡述道,“如果建筑是城市或鄉(xiāng)村的呼吸,那么門窗理所當然是建筑的呼吸?!?/p>

基于自己多年積累建立的知識架構和理論體系,馬書自2010年起踏上了尋訪古建筑門窗槅扇的道路。翻山越嶺,日曬雨淋,只要眼前有古建筑的形影,馬書就會進入忘我狀態(tài),太高拍不到的地方架云梯,來不及架云梯就上“人梯”,總之不放過對任何一處建筑瑰寶的觀摩和記錄。

有時候,馬書的“忘我”甚至是瘋魔的。哪怕正端坐家中吃飯,只要一聽說哪里還有古建筑可以考察,他立刻訂張機票背起行囊就出發(fā)。實地考察時,他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全然放逐到古代時空,而把對現(xiàn)實世界和身體本能的感知降至冰點?!安化偛荒Р怀蓺夂虬?!”崇尚熱愛與專注、暢快與豪邁的馬書手舞足蹈地表示,自己就這樣“瘋狂”跨越30萬里,采集了中國大地現(xiàn)存所有關于門窗槅扇的田野資料?!安粌H包括地上的,還有地下的。”馬書補充道。

從田野調(diào)查的腳力實踐,轉(zhuǎn)身到學術研究的腦力嚴謹,馬書迅速收起欲攬明月的豪邁,凝心聚力,靜氣充盈。他將實踐與理論結(jié)合,用科學方法論一步步管窺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的嬗變之跡象、美學之淵源,從而映射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氣韻與風范。

如果說他的田野調(diào)查是地毯式的搜索,那在治學整理歸納階段,他用了最笨的功夫,每一件門窗隔扇,他都為它們做了一張“身份證”和“拆解圖”,部件被解構,制成三維立體圖,若是能工巧匠,可以照本宣科,再造一件一模一樣的作品出來。這都是為后來人留下的珍貴記錄。

馬書說,透過門窗槅扇是中國人民思想觀念、風俗習慣、生活方式、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。例如,越靠近權力中心的地方,建筑越端莊肅穆,門窗亦是規(guī)行矩步大方高雅;而到了我國南方,建筑的色彩逐漸豐富,造型也復雜多變,例如奇特的吊腳樓、夸張的飛檐角,門窗樣式當然也更為自由多元,都生動表達出人民的創(chuàng)造力和活力,亦承載著中國千百年以來的造物美學意識。

馬書并不避諱他只有中學學歷的事實。能完成這項浩大工程,除了勤奮、悟性以及科學嚴謹?shù)闹螌W方法和治學態(tài)度,還有他強烈的使命感?!拔艺J為我的人生使命就是要做這樣一件事,必須做,而且必須是我來做?!瘪R書的這份信念,既來自于他對“建筑盡鐫華夏文明之風范”的深刻理解,也來自于他對“文運與國運相牽,文脈同國脈相連”的感同身受。

近8000張圖,約40萬字,時序橫跨七千年:“實屬榮幸”

2021年,《開軒: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文化研究》全七卷系統(tǒng)專著(共七卷),被列為人民出版社重點出版項目,入編“獻禮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一百周年論著”。著名作家、文化部原部長王蒙先生為書作題。

著作共3500頁,附圖近8000張,約40萬字;收錄門窗文獻2000余扇,時序橫跨七千年,以博引、采集、定名、復原、賞析、解構等全景展現(xiàn)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文化,是首部系統(tǒng)研究中國古代建筑門窗專著,彌補了中國古代建筑門窗史木作的空白。

《開軒: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文化研究》甫一問世便得到了建筑學界的高度肯定。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朱亮亮博士認為,該專著的出版,確立了作者在中國古代建筑文化領域的學術地位。中華文明是我國各族人民歷史探索和開拓的豐厚積累,也是今天中華民族生存和發(fā)展的深層指引。特別是人民出版社的鼎力支持,更是確立了該書之于民族意識中的能量之正。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于濤方教授認為,馬書研究中國古代建筑門窗的意義,不僅讓大家驚嘆建筑結(jié)構的工技高超,賞析建筑藝術的圖形瑰麗,而且能從古人的起居文化中汲取新的空間美學意識,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。

今年3月,馬書向北京大學圖書館贈首部《開軒: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文化研究》系統(tǒng)專著。贈書儀式上,馬書表示:“建筑之藝術乃凝固之藝術,立在梁柱,高在脊甍,以斗拱作飛升,以門窗為冠帶,‘峨冠博帶’則恰好完美呈現(xiàn)了中華民族的氣韻與風范,能為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之木作‘門窗槅扇’部分踐行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和發(fā)展創(chuàng)新的共同價值,實屬榮幸?!?/p>

傳承的彼岸是重構 審美的終極是生活

馬書覺得,自己天生屬于傳統(tǒng)。他不僅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門窗槅扇文化、中國古代家具文化、中國古琴文化、中國北朝至隋唐時期文字思想等領域,還喜撫琴、作詩,收藏文字拓片等。從《明清制造》到《坐觀》,從《文心飛渡》到《斬釘截鐵》,從《何以載琴》到《開軒》,著作等身的他認為:“學科有界限,但文化底色是相通的。”自己游刃于傳統(tǒng)文化的底色是“詩意”,詩意的心靈、詩意的目光、詩意的世界觀。

這份詩意,既包含繼承,又囊括解構,最終抵達新知與創(chuàng)造。在中山的家里,馬書用心陳列了不少“老東西”。椅子是明代的,杯盞是宋代的,連兩罐棋子都是清代的。不同的時空交匯,器物重新為人所用,竟也生長出了新的生命格局和生活美學。

他把指頭粗細的灰條磚鋪在地上,又砌在墻上,多余的磚條堆砌成山隨意造景,頗有含蓄克制、雅致疏朗的美。昂首望,天井四周野生出的蕨類植物一邊衰敗一邊生長,雨水順著藤蔓滴下來,澄澈無聲。“審美的終極是生活?!瘪R書說,一個人有了通達的底子,他的生活也會隨之進入審美范疇。

馬書的院子里還有棵枯樹,雖早已沒了生機,卻也引來一只鳥,在枝丫間筑了巢,孵了三只小鳥。小鳥破殼后不久便隨媽媽一起飛走了。馬書看著空蕩蕩的鳥巢許久,寫下一首詩:山池荒且槁,插枝憶雪消。沒有太古靜,怎敢上橧巢。

寫罷,馬書摸著胡子復吟一遍,甚是滿意。

記者 譚桂華 冷啟迪  孫俊軍

◆編輯:龍慧◆二審:蘇鵬蘊◆三審:周亞平

版權與免責聲明:
① 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(wǎng)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中山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(zhuǎn)載、鏈接、轉(zhuǎn)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被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中山網(wǎng)”,違者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② 本網(wǎng)未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(wǎng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(zhuǎn)載稿,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從本網(wǎng)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(wǎng)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來源:中山網(wǎng)”,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文章內(nèi)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
③ 如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(nèi)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(wǎng)聯(lián)系。
聯(lián)系人:陳小姐(電話:0760-88238276)。